Sunday, February 19, 2012

石與藝有何不同?

作者﹕許鐵民(香港國際壽山石協會秘書長)


荷葉青蛙
「石迎知音客,藝獻鑑賞家」是筆者撰以自娛的得意對聯,亦藉此反映當前壽山石市場狀況。顯而易見,亮麗的各種名石輕易地迎來眾多知音,然而藝術卻需要更高層次的深入探討方能使人領會。

壽山石的基本論調,「田坑、山坑、水坑」,俗稱「三坑論」,起源於清代兩本著作前後《觀石錄》。至八十代中國向外開放後,方宗珪、陳石、陳錫銘諸位先生將之伸延為「三山五系」等說法,由此衍生出數十本同類書籍,奠定了壽山石文化學說的初步基礎。毫無疑問,壽山石的知名度,在華人領域裡,正日益提高,作為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,隨著中國經濟不斷增長,富裕的人越來越多,造成僧多粥少,供不應求,其未來價值勢必扶搖直上,幾可斷言。以上種種論點,大部份屬於壽山石業內通識,部份屬於老生常談。筆者能稍作補充的,無非再三提醒,每一種名石的材質均有優劣之別,而質劣的比例往往大於質優,故收藏者切勿因迷信其名氣而貿然作出抉擇。

至於筆者長期致力推廣的石藝之道,其理據源頭乃來自「因色取巧」、「一相扺九工」、「巧奪天工」、「何其巧也」,各種因應創作巧雕藝術品所需要的先決條件,以及所產生的震撼效果。巧雕藝術,即石藝也,由來已久,最為膾炙人口的上佳例子,莫過於在台北故宮博物館展示的翠玉白菜及五花肉石,後者是否天然奇石,加上人工雕琢,有待考証。由此可見,巧雕藝術的「何其巧也」,如何備受各方重視的程度,稱得上:遠近馳名,歴久不衰。而如今市場上,紛紛利用其他各種天然彩石來演繹成為巧雕作品,例如剛興起的手把件及掛件,正逐漸受到海內外收藏界的注目。

回頭再說「石」的路向,既然是石,自然是以石為主,以石為榮,而強調石的珍貴罕見,溫潤亮麗,也是無可厚非,理所當然,然而這些焦點加上對材質的絕對要求,應該原則上計對印石而言,因為印石一向體積較小,有足夠條件及充份理由講究完美。 如果把相同的標準加諸於體積大得多,巧雕類的圓雕擺件,未免緣木求魚,不合情理。

另一方面,要領會「藝」的奧妙,必須了解巧雕藝術的創作過程。體積較大的圓雕擺件類,便於演繹,要達到巧色、巧思、巧工、巧形、巧妙、巧合,合共「六巧」的境界,相對體積小得多的印石來說,無論在風格及創意方面,都有更大的空間可以發揮。

也就是說, 印石的亮點,首先是對「石」的嚴格要求,然後論到「手藝」,再說到「巧」;而對圓雕擺件的評價,主要講究「巧」,再到「工」及「石」。印石體質小,「巧」的程度較難發揮,通常只能屬於「小巧」;相對來說,體積大得多的圓雕擺件,「大巧」的成功率較高。所謂「大巧」者,也就是筆者所提倡的「六巧之說」,而其最上乘者,必須具備「五不」特點:不可預設、不可強求、不可控制、 不可模仿、不可思議。

因此筆者的結論是,原則上,除了少數例外,印石只能算經典的工藝品,而巧雕類的精品方稱得上藝術。環顧當前市場情勢,壽山印石在全國各大拍賣場合,屢創佳績,方興未艾;而巧雕類的圓雕擺件,也不斷受到藝術收藏家的重視。作為後起之秀的壽山石手把件,應如何評估,就有待下回分解。

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