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aturday, February 18, 2012

賣藝不賣身

作者﹕許鐵民(香港國際壽山石協會秘書長)

貴為中國四大名石之首的壽山石,其發源地福州市的絕大部份業內人士,因深受傳統「三坑論」相關書籍先入為 主所影響,以致在判斷石刻品價值時,均以石種名氣,以及石材優劣作為依據。久而久之,日常主要話題亦離不開各式各樣的珍貴石種;自然而然,不少從商者更加樂於採用價高罕見的名石作為招徠,以謀取較高利潤,而部份雕刻者則借助名石作為抬高身價的手段,以奪取名利雙收的身份地位。
如此追逐名石的風氣,愈演愈烈,已成為勢不可擋的趨向,其覆蓋面正逐漸遍及整個神州大地。

當市場所有焦點都集中在「石」的時候,業內人士只會習慣性以各種名石,一分高下;對普通材質但具創意的石刻品均不以為然,不屑一顧,導致該類創意作品長期備受輕視低估,其真正價值難以發揮。然而從國際藝術品市場的角度來看,並就筆者多年來在海外辦展的實際經驗而言,只有具創意的作品,才稱得上藝術,也往往最受歡迎。必須知道,以天然彩石為媒材的石刻品,要有好的創意,需要用足心思,而再好的心思,莫過於筆者所提「六巧之說」中的「巧思」。「巧思」的重要性,就等同壽山石前賢所強調「一相抵九工」的必要性。「一相」指的是業內術語「相石」,而「相石」也就是「設計」,也是雕刻者在著手動刀之前應有的程序,不但直接關係到作品完成後的面貌,也相當於賜予生命,賦予價值。說白了, 無非要求作者多動腦筋,方能提昇作品效果及創意。換句話說,在「一相」設計過程中,腦海裡會浮現不同畫面,不一樣的設計圖案,在未能確定是否最佳效果,最具創意的情況 下,不妨一而再,再而三,多番「相石」,然後從腦海裡成百上千的設計圖案中,提取理想的二三幅作為初稿,最後才完成定稿。可以想像,同樣一塊原石,在設計上是否用足心思,出來的效果,肯定大不一樣,而價值當然也有所不同。

筆者大膽推斷「一相抵九工」是因應「巧雕藝術」的創作過程而衍生;因為一件上乘「巧雕」的誕生,好比創造一幅完美的立體彩色圖畫,如何利用原石上各種天然顏色,需要大量巧思,不斷反覆思考,才能達到公認的成效,也只有極具天份的雕刻者,藝術家方能勝任。「一相扺九工」無疑是大道理,絕對是壽山石先賢的大智慧,也是留給後人,無形無價的寶貴遺產。可惜後來者並没有善加傳承,更加談不上發揚光大了。事實上,絕大部份壽山石業者依然停留在「賣身(材料)不賣藝」的階段,無論是石刻品,或雕刻者,其價值的定位,不外乎是材料底價,加上工錢,難怪在大多數行家眼裡,再好的雕刻者,無非「大工匠」而已。反觀「賣藝不賣身者」,注重思考力,想像力,也就是作者設計能力,也是創作才華,直接與作者的腦袋靈感,息息相關;所以一旦衡量價值,就不光是工錢問 題,而是腦袋值多少錢的問題。再進一步看,普天之下,優秀的藝術家,最為珍惜亦引以為榮,正是本身腦袋裡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;而具世界觀的收藏家所重視的,通常是有創意的藝術品。

由此可見,外號石狂的筆者經常掛在嘴邊的「賣藝不賣身」,不無道理,並非無的放矢。因此心中難免時刻盤算著如何促使世人意識到「巧雕藝術品」之非比尋常的收藏價值;而有關理據的分析, 就留待下回《石與藝有何不 同》才一一道來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